QX∕T 174-2012 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(气象)
ID: |
04CE026505BE4D5EAA1EFE5E8F000334 |
文件大小(MB): |
0.43 |
页数: |
11 |
文件格式: |
|
日期: |
2024-8-27 |
购买: |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K,ICS 07. 060,A 47,备案号:39818—2013,Q X /T 174 —2012,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,QX/T 174—2012,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,Site selection for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s,2012-11-29 发布2013-03-01 施,中国气象局 发布,中华 人民共和国,气象行业标准,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,QX/T 174—2012,*,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,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,邮政编码100081,网址:http://www. cmp. cma. gov. cn,发行部:010- 68409198,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,各地新华书店经销,*,开本:880X 1230 1/16印张:1字数:30千字,2013年5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一次印刷,*,书号1350295587定价:8.00元,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,版权专有侵权必究,举报电话:(010)68406301,QX/T 174-2012,目 次,刖言.山,弓丨言.V, 范围 . 1,2规范性引用文件 1,3 术语和定义 . 1,4 站点分类 1,4. I 原贝リ 1,4. 2 全球大气本底站 .. 2,4. 3 区域大气本底站 . 2,4. 4 大气成分站 2,4. 5 环境气象站 2,5 选址条件 2,5. 1 地理环境 .. 2,5. 2 污染气象条件 . 3,5. 3 净空条件 .. 3,5. 4 电磁环境 .. 3,5. 5 下垫面条件 4,6 选址方法 4,6. I 初选 4,6. 2 评细调查 .. 4,6.3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. 5,6. 4 站址确定 .. 5,参考文献. 6,I,QX/T 174-2012,前 言,本标准按照GB/T 1.1-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,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 345)提出并归口,本标准起草单位: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、安徽省气象局,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张晓春、周凌晞、徐晓斌、孙俊英、张小曳、石春娥、张苏、靳军莉、赵鹏,皿,QX/T 174-2012,引 言,为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室气体、气溶胶、反应性气体等主要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观测的需求,以保证获取的观测资料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,参照国内外有关大气成分观测对站址的要求、标准和规,范,制定本标准,V,QX/T 174-2012,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,1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成分站址选择的条件和方法,本标准适用于进行大气成分的长期、连续观测的站址的选择,2规范性引用文件,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,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,GB 8702-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,3术语和定义,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,3. 1,大气成分 atmospheric composition,组成大气的各种物质,包括气体和微粒等,注:主要指温室气体、气溶胶、反应性气体等,3. 2,大气本底 atmosphere background,全球或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组成及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,3. 3,大气成分站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,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变化的观测站,3. 4,全球大气本底站 global atmosphere background monitoring station,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、反映全球尺度大气本底变化特征的观测站,3. 5,区域大气本底站 regional atmosphere background monitoring station,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、反映区域尺度本底变化特征的观测站,3. 6,环境气象站 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observation station,观测大气环境和气象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观测站,4站点分类,4. 1原则,根据观测站所代表的大气环境范围以及所具备的观测功能,分为全球大气本底站、区域大气本底,1,QX/T 174-2012,站、大气成分站和环境气象站,4.2 全球大气本底站,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。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,以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为,半径的区域,4.3 区域大气本底站,开展区域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。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,以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为,半径的区域,4.4 大气成分站,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台站。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,以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为半径的,区域。通常根据国家气象行业的业务、服务和科研等需求而设立,4.5 环境气象站,开展环境气象观测的台站。其代表范围一般以台站为中心,以几千米为半径的区域。通常根据地,方气象业务、服务或科研等需求而设立,5选址条件,5. 1 地理环境,5. 1. 1 一般条件,5. 1. 1. 1应避开地震、活火山、泥石流、山体滑坡、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或频发地区;,5. 1.1.2应避开陡坡、洼地等地区,5.1.2全球大气本底站,5. 1.2. 1应选在具有全球尺度代表性的地区,5. 1.2.2应选在周围30 km.50 km范围内人为活动稀少、四周开阔、气流通畅的地区,注:在主导和次主导风向上取较大值,在非主导风向上取较小值,5.1.3 区域大气本底站,5. 1.3. 1应选在具有较大区域尺……
……